人物簡介:胡鍔,男,1969年2月出生,湖南長沙人,中共黨員,本科學歷,高級工程師職稱,國家一級建造師,現任湖南高嶺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。
十年前,“書院觀邸”因其獨特的地段、高端的品質和適中的價格被奉為長沙諸多樓盤中的經典之作,高嶺集團也因此名震星城。
如今,高嶺集團一路凱歌,已成為注冊資金3.46億元、年產值近70億元、員工人數1005名的大型建設集團,并躋身湖南民營企業(yè)50強、中國建筑企業(yè)200強。
高嶺集團譜寫了時代和行業(yè)的交響樂。
胡鍔,正是那個奏響序曲的領唱。
“實力跨行”謀求“華麗轉身” 胡鍔是一個建筑人,在進入房地產行業(yè)以前,他所在的湖南高嶺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筑業(yè)內已經做的風聲水起。這家1993年3月在眾多民營建筑企業(yè)中脫穎而出的企業(yè),是首家晉級為湖南工業(yè)與民用建筑施工國家一級資質企業(yè),2004年又成為省內民營建筑企業(yè)中第一個獲得房屋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企業(yè),而這是建筑企業(yè)的最高資質。 為別人建房子久了,作為集團總經理的胡鍔就在思考一個問題:既然我們能為別人建好房子,為什么自己就不能獨自來開發(fā)呢?胡鍔認為,高嶺集團擁有建筑企業(yè)的最高資質,完全可以自己開發(fā)高品質的樓盤。 謀定而后動。但要真正跨行轉身,卻并非易事。“那是一次無奈的選擇。”談到當時的情景,胡鍔至今記憶猶新。 時間回到2005年,胡鍔所在的高嶺建設集團參加一次投標,但當時卻沒有中標,看著已經準備好的資金,胡鍔當時想:“反正我們的資金已經準備好了,就應該把它利用好?!睓C緣巧合,當時正好有一塊比較合適的土地被胡鍔看中,本著嘗試一下的想法,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用2000萬元拿下土地。“我當時就是想,只要把開發(fā)這條線弄清楚了,就算失敗,我們也學到了經驗,還可以從頭再來?!睅е@樣的想法,“觀邸書院”項目就這樣誕生了。 剛開始的時候,很多員工并不看好胡鍔的選擇,他們認為,自己跨入一個新行業(yè),既沒經驗,還面對很多強大對手的競爭。 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胡鍔看準的事,很難被一時的困難改變。幾經周旋,胡鍔與幾個董事最后達成統(tǒng)一意見——要做,而且要做好! 如何做好?這成為胡鍔不得不思考的問題。 犧牲“小利益”成就“大品質”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,該項目當時所處的地段并不是長沙最好的,項目銷售是在2008年5月,正值房地產市場低迷時期,要取得成功,談何容易! 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,“?!迸c“機”總是相伴而行。胡鍔的第一個項目不但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成績,還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。如今分析起來,可能與城市發(fā)展、項目品質、銷售價格等多種因素相關,但胡鍔的一句話可能才揭開了這一現象的本質:“我覺得犧牲一點點利益,把品質做上去,錢遲早是可以賺回來的。” 正是這種對品質的追求,讓胡鍔對項目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提出了嚴要求、高標準。當時,胡鍔在整個樓盤的施工過程中裝了11個攝像頭,投入幾十萬元用于電視全程監(jiān)控。同時,胡鍔還在門衛(wèi)處設了一個地磅,對所有進出的材料進行過磅。這種做法,在其他的房地產開發(fā)商那里是沒有過的,但在胡鍔看來,這對質量是非常有保障的。以混凝土為例,作為從建筑行業(yè)出身的他明白,建筑工人不會有意去克扣混凝土,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,由于混凝土不是現場攪拌的,少了以后可以隨時加。所以假設10車應拉80個立方,而實際拖過來只有75個立方,少五個立方的時候,工人不會再去拌,他是按照車數來的,所以最后有可能出現樓板控制不到位,混凝土倒薄了,對質量就有影響,就無法保證品質。 用好本土房企的“法寶” 10年前,長沙本土地產商規(guī)模雖然不足以與外來品牌抗衡,但市場認可度依舊很高,房地產行業(yè)如火如荼,各家都賺得盆滿缽滿,沒有太多的擔心和顧慮。房地產市場也是一路高歌,發(fā)展迅猛,造就很多成功企業(yè),富裕一方經濟,推動消費增長。 近幾來,房地產市場狂飆、房價高企、政策調控,20年市場輪回中,伴隨著十九大報告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,“租售并舉”的供應側改革,力保樓市穩(wěn)定發(fā)展,“房住不炒”的“新房改”理念強力貫徹,房企似乎又走到新的歷史檔口。 而隨著地產大鱷的大批進駐,在土地資源的爭奪上,本土企業(yè),尤其是中小公司幾陷無米下炊的境地。 對此,胡鍔認為本土房企要發(fā)展,“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用心去做,把品質做上去”。因為“跟央企、跟世界五百強企業(yè)直接抗衡的話,是很難的。但本土企業(yè)也要生存,用心去做好會有一定的生存空間”。 當然,在胡鍔看來,追求品質,不能說就是為了自保,本土企業(yè)也要走出去。幾年來,胡鍔帶領高嶺集團實施“走出去”戰(zhàn)略,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。 是“企業(yè)家”更是“慈善家” 胡鍔在做好企業(yè)的同時,熱心公益、致富思源、回報社會。他曾代表公司,為扶貧助殘、希望工程、社區(qū)建設、養(yǎng)老育孤、鄉(xiāng)鎮(zhèn)公路修建、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(yè)捐款捐物達1970余萬元;一次性向教育系統(tǒng)捐贈助學資金200萬元;在1998年特大洪災,當地朝正垸潰堤時,胡鍔先后捐錢捐物24萬余元,幫助災民重建家園;他還積極籌資參與環(huán)鎮(zhèn)公路建設,無償投資40余萬元,造福鄉(xiāng)里。 特別是當國家蒙難、人民受災之時,胡鍔更表現出一個企業(yè)家積極賑災救災的擔當。在汶川大地震發(fā)生后的第三天,他組織召開了集團公司的抗震救災募捐大會,首次共募集賑災捐款現金300多萬元,衣物共計6000余件(套),捐贈價值約8萬元、災區(qū)急需的移動廁所2座,胡鍔本人就帶頭一次捐贈現金20萬元。在接到上級下達的安置災民板房援建任務后,胡鍔親自帶隊飛赴成都,連夜研究援建方案,組織了一個300余人的施工隊伍,組織、派遣4臺大型施工機械設備及操作人員,趕赴汶川地震災害現場,搶險救災,長達2個月之久。在時間緊、任務重、資金缺乏、原材料供應十分困難的情況下,他緊急調度、安排施工,先后緊急籌措資金300多萬元,用以墊付民工工資和原材料貨款。在長達一個半月的施工期內,他五赴四川德陽災區(qū)施工現場,經常與施工隊伍同吃同住,夜以繼日指揮施工。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下,經過全體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,施工隊伍保質保量、按時如期地完成了對口援建的四川省德陽市孝感鎮(zhèn)1150套(共計約20000㎡)過渡安置房任務,獲得了災區(qū)人民和省、市建委領導的好評,公司被省、市建設系統(tǒng)評為抗震救災先進企業(yè)。胡鍔本人因在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,被省建設系統(tǒng)授予抗震救災“突出貢獻個人”榮譽稱號。 由于對事業(yè)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貢獻,胡鍔2006年被長沙市委、市政府評選為第四屆“長沙市十大杰出青年”,2008年被長沙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優(yōu)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建設者”稱號。 作為一名成功的民營企業(yè)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(yè)建設者,胡鍔沒有辜負時代賦予他的使命。 來源:中華工商網